濱之鄉小學的學習改革理念
一、學習共同體的特質
1.教師組成學習社群,實施「授業研究」,以「專題學習」為中心,
一起備課,共同構思教材,教學方法和策略,然後一起觀摩教學,蒐
集資料(學生學習狀況),進行教學檢討會,教學檢討會進行課程和
教學個案檢討,深思和反省,以追求彼此的專業成長。
2.三年級以上學生以4人為單位,組成學習小組;教室桌椅排成ㄇ字型
,以利隨時討論。
3.每一科都用討論的方式上課,希望不放棄任何學生,激起學習火花,
追求更高的學習品質。
4.每個班級一個月開放教室兩次,讓校內其他老師觀摩,再相互討論
、研究。
5.教室開放家長參與,一年開放三到五次學習參觀,家長可以當老師
助手,跟老師一起設計課程。
二、課程設計及實施重點
1.每一堂中設計某一項作業或活動,組成3-5人小組,藉由相互討論交
流,獲得多元的思考刺激,加深或拓展個人視野。
2.追求深刻的學習而不是活潑的討論,教師應適度提高課題的挑戰及
困難度。(針對底層學校高中生的想法調查,學生對學校最大的不滿
在於「上課內容過於簡單」,學生期待學習更難一點的課程,可見教
師拼命創造「我會的」課程內容,學生則期待「我不會」的課程。因
此課程設計必須讓學生有伸展跳躍的空間)
3.傳統學習1/3完全聽懂,3/1聽的懂一半,3/1完全不懂,同學雖然
對提問踴躍發言,其實內容都是已知或能簡單理解的內容,並沒有伸
展跳躍的學習,所以要讓孩子隨時能提出疑問和意見,才能讓學習更
富挑戰。
4.要讓同學學習先和小組商量,再請教老師的習慣。
5.為實現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改革,以及以教師為專家的成長,必須累
積上百次的教學觀摩,並在觀摩後進行兩小時左右的教案研究討論。
6.教師的教學研究,必須充實教學後的反思,不能僅滿足於課前的教學
設計。在課堂中應當關注「事件意義的多樣性解釋」、「事件關係的
結構性認識」。
7.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,尊重教材所隱含的內在學習發展性,尊重每
一位教師自身所秉持的哲學。
8.教師在課堂中不僅只是傾聽及談話,教師要從身體語言開始,接受
每一個孩子,並進行溝通。
三、教學觀摩
1.教學觀摩研習的對象不是放在「應如何教」,而是基於課堂發生的
事實,討論「孩子的學習在哪成立」,「在哪出現瓶頸」。
2.觀摩者不是提建言,而是闡述自己在觀摩這節課後「學到了什麼」
,透過多樣心得交流相互學習。
3.檢討會中的發言權不應當受高談闊論與品頭論足者的支配,不張揚
的老師往往有很好的見地。
四、形成學習共同體的條件
1.內部改變:一定要以學校為主,全方位改變,才有可能成功。
2.外部改變:學校、家長、社區、大學老師、縣市教育局大家一起
改變。
五、其他
1.學的涵義:上半部的中心包含兩個x,表示交互關聯,上一個x代表
與祖先的關聯,亦即知識、藝術、文化的關聯,下一個x表示與同學
朋友的關聯。上半部的兩隻手,意味指導、支持的大人手掌,亦即
老師的協助必須盡心盡力。中間為建築物代表學校,下方為子,此
即勾畫21世紀學校所應扮演的角色。
2.勉強的世界:過去我們習慣「勉強」的學習,為了將來犧牲現在,
用以獲得財富、權力、地位,人與人的關係是競爭,追求支配與服從
的關係,我們不曾真正的關心任何人,任何事,更不曾貼近自己。
3.學習的世界:瓦解內在自我,持續與事物對話,與他人對話,與自
己對話。將世界所發生的一切與自己連結,卻能自我翱翔。